中國專利獎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風向標
11月30日,第十四屆中國專利獎頒獎大會在京隆重舉行。此前兩周,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為實現創新發展樹立了新的標尺。而日益增多的優秀專利,也為我國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專利獎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風向標,從其發展軌跡中,不難看出我國創新發展的基礎已經初步形成。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取得成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實施以來,在正確的戰略指導、有效的激勵政策、良好的保護環境、活躍的創新活動中,我國專利申請量大幅增長,2011年中國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到全球總量的1/4。進步之快,令人欣喜。從2009年起,中國專利獎由此前的兩年一屆改為一年一屆,獲獎專利的質量、數量不斷提升,尤以今年為甚。2009年獲獎專利數量為185件,2010年、2011年分別為231件、232件,今年獲獎專利數量為331件,同比增長43%,比2009年增長近80%,增速之快,令人振奮。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逐步確立。在獲得第十四屆中國專利獎金獎項目的20件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中,90%為來自企業的創新成果。這說明,通過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已逐步確立。近十年來,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增加了58倍;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了近10倍,連續3年增長速度保持世界首位;十年前,我國企業提交中國專利申請量占比只有2%,2011年已經超過50%。與此同時,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政府外在推力相互融匯,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已逐步成為企業自覺遵循的創新宗旨,企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生力軍的作用日益顯現。
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自主知識產權創造體系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第十四屆中國專利獎金獎項目中,“戊型肝炎病毒單克隆抗體及其用途”、“產生具有不同能量的X射線的設備、方法及材料識別系統”等都是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成果。正是在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我國專利尤其是發明專利的增長最為突出。截至2011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已全面超越國外在華數量。創新體系的作用初步顯現,創新體系建設的成績有目共睹。
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日益彰顯。就第十四屆中國專利獎獲獎項目經濟效益而言,自專利實施之日起至2011年底,僅25項金獎項目新增銷售額1655億元,新增利潤346億元,同比分別增加373%和549%,增幅巨大,效益顯著。在我國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背景下,中國專利獎不僅不斷提升自身的影響力,而且其中的獲獎專利已成為我國創新能力和專利水平的優秀代表,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專利獎獲獎項目正逐漸成為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和象征。
因此,從十八大報告所提倡的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高度來看,日益增多的獲獎優秀專利,不僅成為我國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標志,而且成為創新發展的引擎和驅動。人們有理由期望,中國專利獎能囊括更多更好的優秀專利,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實現創新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知識產權報 作者 許春明)
12-12-11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