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被阻暗喻傳統電信業面臨三大困境
【發表評論】發布時間:2012-10-17 來源:證券日報
美國方面始于一年前對華為中興發起安全調查,在歷經幾輪紛爭之后,非但沒有塵埃落定的意思,反而以收到更多投訴為由,美國國會啟動針對華為中興公司第二輪調查,對此狀況,多位觀察、分析人士對本報表示,除美國保護政策使然之外,通信行業已在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得傳統通信企業江河日下,也是主要誘因之一,在未來5年,老牌電信企業便不得不面臨行業發展帶來的洗牌、轉型和瘦身等沖擊。
保護壁壘由來已久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1997年和1994年,摩托羅拉和思科即進入中國市場,與這些企業在中國大行其道相比,中國通信企業在美國市場的拓展顯得步履維艱。與此次被扣上危害安全名義進行封殺相比,專利戰、知識產權紛爭是此前阻擊的關鍵詞,2003年,思科對華為提出起訴,指探其非法復制操作軟件,同年,華為從美國市場撤下被訴涉嫌侵權的產品,此后幾經周折,2004年7月末,思科放棄對華為版權訴訟,持續一年半之久的官司劃上句號。
而此次被美國國會長時間以安全為由調查,綜合各方觀點來看,不外乎以下兩種:對我國經濟崛起的擔憂;對本土企業的保護。
多位觀察人士認為,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讓美國非常警惕,戰略競爭關系決定了其以種種借口阻擊中國企業在其境內的擴張,中國企業此前在美國發起的多項并購案例的失敗原因即是在此。對于這種觀點,中投顧問IT行業研究員王寧遠表示贊同,“美國對我國企業頻頻設置市場、技術,甚至"國家安全"的貿易壁壘,限制我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主要源自于對我國崛起的擔憂,中國經濟呈現驚人的發展速度讓美國感到巨大的壓力。”
除此之外,對本土企業的保護也成為導致本次中國企業在美遇阻的原因之一。王寧遠認為,從通信行業規模、核心技術水平等發展狀況而言,美國遠遠超過我國。盡管華為中興在全球通信設備制造行業具有較強的市場份額,但其技術實力與美國企業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真正讓美國擔憂的并非華為中興的技術實力,而是華為中興的發展潛力以及對美國市場的逐漸占領。
艾媒咨詢CEO張毅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分析,基于上述種種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的保護政策都不會放開。
未來5年行業將現三大特征
不過,即使啟動種種保護政策,不可忽略的事實是,通信行業近年來的發展早已決定了老牌通信企業若不轉型,必然江河日下的現實。
張毅認為,美國最為擔心的,是未來移動終端對基礎電信運營商的沖擊。此前,兩國電信企業曾有過密切合作的時期,而從合作變為對立,根本的原因在于通信行業環境已今非昔比。“基礎電信運營商在發展的過程中話語權及生存空間越來越窄,導致其它電信企業和配套企業有較大變動”。
基于這種行業狀況,張毅認為,通信行業未來5年內,必然呈現出三種發展特性來:“傳統老牌的通信企業將大洗牌;而能否轉型成功將決定未來的行業話語權;龐大的機構和業務將迎來瘦身期”。
張毅稱,資料顯示,自去年開始,為發達國家提供電信基礎運營服務的老牌通信企業的生存環境已然生變:全球經濟景氣度偏低的背景下,電信企業對設備及服務需求下降,導致提供設備和服務的企業面臨較大危機,特別是今年以來,此狀況非常明顯;而未來5年里,這些在過去一、二十年間稱霸全球的通信巨頭,相當多一部分將面臨被洗牌的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轉型就成了業界各方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對比這些公司近年來的舉動可以看出,華為自2011年起,在智能終端及移動互聯網方面不斷發力,而思科等公司在此領域投入有限。“如果未來沒有在移動互聯網和終端占有位置,運營商自身難保的狀況下,大規模削減設備采購及服務,將使相關企業受到巨大沖擊”,張毅認為。而從目前這些傳統通信企業的狀況來看,業務龐大、機構臃腫是不可忽略的問題,因此,規模性縮減在未來5年將有可能大規模出現:“包括人力資源、子公司、業務。更有甚者是廠房和土地”,張毅稱。(責任編輯:小新)
——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